台灣籃球主場夢的追尋!淺談1990-1991年賽季。

第十六季的SBL賽事在16日晚上開始,本次賽事的亮點之一是「全主場制」的推出。雖然跟我們腦袋中一支球隊一個地方一個球場的概念有些出入(應該是說很大的出入)(笑),但是我們還是將這樣的賽事制度冠上「全主場制」,這似乎也反映了我們台灣籃球最高殿堂與球迷對主客場是充滿滿的想像與期待。為什麼我們會對主場制有如此的想像與期待,首先就先來了解我們台灣籃球主客場的夢是從何來吧!



主客場!NBA給台灣籃球的啟發之一

說到主客場制,相信台灣的球迷應該跟啾巴老師一樣都是因為看NBA而知道這樣子的賽事制度,台灣籃球主客場制的想法確實源自於NBA。NBA作為一個世界級的籃球聯盟,理所當然是許多國家籃球發展的師法對象,而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70年,台灣開始轉播NBA賽事,雖然只是購買去年度的一些比賽,其數量大概只有周末一日播出而已,遠不比今日幾乎每天轉開電視就可以看到NBA的程度,但在這過程中,逐漸開啟對NBA這個職業籃球聯盟的認識。當時台灣NBA賽事的講評者朱聲漪(一位上古神獸的籃球國手),在1971年第六屆亞洲運動會後,對台灣籃壇提出師法NBA的建言,提出球季的概念從每年十月到隔年五月之間不斷地舉辦球賽,提供甲組球隊磨練的機會,藉此增加台灣籃球的實力。不過當時並沒有強調主客場的概念,此想法也沒有真正落實。


朱聲漪第六屆亞運後的建言
1980年代後,NBA在台灣的腳步更加站穩,籃壇又再度出現師法NBA的想法。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曲自立(又是另一個台灣的NBA一代宗師)(笑),約莫在1986年左右,他認為台灣社會甲組籃球仿效NBA建立聯賽已經是一件可行性的方案。因為台灣各地開始興建室內體育館,廠商也逐漸願意透過運動賽事來打開自己的知名度。

此外,台灣社會甲組應該打破以往過度集中台北市比賽的情況,將各個球隊散發到各地,依照地緣關係建立起自己的主場與地方建立緊密的情感,球隊在球季期間不只要在自家主場迎接客隊,也必須到各地挑戰其他主場球隊,使籃球更加擴及全台各縣市,也讓地方在籃球發展上更有參與感。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曲自立的想法,隨著1989年第五屆全國籃協改選王人達當選為理事長、湯銘新為總幹事、曲自立為常務理事而有了落實的機會。於是在湯銘新主導之下,將台灣過往兩個全國性質的盃賽–中正盃、自由盃合為一個聯賽,稱之為「埠際籃球聯賽」(全名:中華民國籃球協會八十年度埠際運動聯賽),1990年11月到1991年3月為第一個賽季。

此外,並將台灣社會甲組9支男子隊伍與7支女子隊伍,以一隊一主場的原則配屬到台灣各縣市。不過,並未完全達成真正主場制的目標,只有13支隊伍完成配對,另外3支則是成為沒有主場的隊伍,但草創有這樣安排事實上也算不錯了(笑)。

(下表為1990-1991年間埠際籃球聯賽各隊伍與縣市、球場分配之情況)

隊伍名稱

代表縣市

體育館場

泰瑞電子(男)、台元(女)

台北市

台北市立體專體育館

裕隆(男)、國泰(女)

台北縣

台北縣立體育館

中華工程(男)、亞東(女)

基隆市

基隆市立體育館

幸福水泥(男)、電信(女)

宜蘭縣

宜蘭縣運動公園體育館

台灣銀行(男)、台電(女)

彰化縣

彰化縣立體育館

公賣金龍(男)、南亞(女)

高雄市

高雄中學體育館

飛駝(男)

高雄縣

高雄縣立體育館

宏國(男)、台北市銀行(男)、華航(女)



籃球協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