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籃球觀賽觀點新革命 (一) 不需要進場支持台灣籃球,只需進場享受

P. League+的成立,對於支持台灣籃球的人來說,是言語道不盡的感動,光是這萬人空巷的熱潮,筆者不知道已幻想多少年頭,隨著職業籃球產生的商機,許多Youtuber、商人、廠商也都開始紛紛投入在籃球產業,產生一股SBL可望而不可及的連鎖反應。

但過去不管是中華職籃CBA、SBL,人氣似乎都難超過4、5年,不管P. League+目前有多麼的火熱、又邁向象徵著否極泰來的2021年,國內職業聯賽的理想都依然脆弱,儘管我們透過陳建州先生的努力,已經不用耳語這樣的夢,但未來的路仍充滿著各種挑戰。

放眼世界各國所有的籃球聯盟,P. League+才第一年的規模跟資本就已經超越許多國家,有些聯盟的整體水平可能跟SBL差不多,卻依舊吸引許多國內球迷,接下來筆者會以系列文的方式,分享台灣看球文化與其他國家的差異,供各位讀者比較與討論,也許在一個健全的看球觀念下,才是P.League+能長久的關鍵。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業籃球賽是娛樂產業,並非愛國產業

因為P. League+,我們看著球迷們再度回到了球場,興奮又帶有些陌生,很多人依然是為了支持台灣籃球入場,不過支持仍是一種付出的概念,在我們生活周遭,付出往往難以長久,而且得失心相對地重,付出就是期待要得到回報,許多球迷付出的像是在投資台灣籃球一樣。筆者會建議熱錢湧進球場之後,P. League+得要學著如何把球迷熱情的付出變成球迷生活的一部分,讓觀眾在選擇進場看球時,能因為球賽而有個開心的週末,無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進場嘶吼、進場為自己的球隊加油,享受當下即可
因為台灣籃球的娛樂性質依然跟「支持國內籃球與否」牽連太深,許多人進場看球前,還要思考到台灣籃球在世界的實力如何,或甚至因為台灣籃球整體實力不好而拒絕進場,國家隊實力不強當然是不爭的事實,但筆者認識的幾位菲律賓網友,他們僅需一群朋友、好的沙發、和幾瓶清涼的啤酒,就可以瘋起PBA,他們當然在意國家隊Smart Gilas是否能有好成績、他們看到失誤、籃下放槍也會急得跳腳,但是氣是氣在自己球隊打不好,而非國家水準夠不夠。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又或者參考日本的B. League,若看過該聯盟比賽的球迷,都會了解到這是個洋將主導的聯盟,更甚於中國的CBA。B. League得分前50人中,僅有金丸晃輔、富樫勇樹、橋本拓哉三位本土球員,CBA則有二十位球員。此特色在日本依舊創造大量商機,在台灣、中國或菲律賓卻可能是票房危機,不過筆者認為日本觀眾對於運動賽事的觀賞心態是很健康的,甚至打從B.League成立的第一天,筆者就不曾感覺到球迷是為了支持日本籃球發展而進場。

再看看歐洲幾個國家,各國國內有名的俱樂部為了提升球隊實力,都會找來外籍的好手,德國的Alba Berlin、俄羅斯強權CSKA Moscow都僅有一半的本土球員,這樣的文化台灣應該難以接受,但球隊實力或支持國內籃球發展,這兩難的抉擇卻已是夢想家球迷所在思考的了:究竟要練本土內線還是找洋將?


西班牙國內聯賽的本土球員並不多,更像是萬國博覽會

縱使隊上只有2名西班牙球員,Gran Canaria球迷的熱情不減
當然,歐洲職籃市場發達,球員可去各個鄰國發展,而且扣除掉Euroleague、FIBA BCL等,許多國家自身也有蓬勃的國內聯賽,但亞洲籃球市場相對封閉,球員要去別的聯盟挑戰、交流比較困難,一支球隊有一半都是外籍球員對於亞洲地區來說,恐怕本土球員喪失舞台的可能性較高,但球迷對於俱樂部的忠誠、球賽的熱情大過於支持國內籃球,對於國內球迷來說是個新的觀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舉完了這些例子後,我們可以得知大部分夠商業化的聯盟裡,球迷付錢就是進場享受,與支不支持國內籃球沒有直接關聯,若有一天台灣籃球的市場能夠不再需要支持國內籃球的動力,而是成功的讓球賽融入生活,也許才是P. League+跨過CBA與SBL最重要的思維,畢竟能撐起台灣職籃的應該要是娛樂市場,而非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