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塔不敵三分球,雙塔在NBA還有存活機會嗎?

明星賽後,鵜鶘向國王交易找來DeMarcus Cousins,成為NBA茶餘飯後最有趣的話題,這筆交易也可能是史詩級的大交易,鵜鶘一口氣湊成兩名全明星等級的禁區好手,且兩人都能攻能守,組成NBA Hakeem Olajuwon與Ralph Sampson,或是David Robinson與Tim Duncan這樣的超級雙塔。







鵜鶘的雙塔當然不是James Donaldson與Bill Walton這種水準的組合,這兩人在1984-85年的洛杉磯快艇,單場貢獻僅21.4分17.1籃板。Cousins與Anthony Davis都是極具天賦的超級長人,然而他們能跟上前輩們的腳步,在大三分時代取得勝利嗎?老鷹總教練Mike Budenholzer甚至曾擔憂自己手上,只有Paul Millsap和Mike Scott兩名禁區球員,如今為了打造空間與速度,他卻更喜歡以Millsap搭配四名矮小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雙塔陣容在現今已經非常少見,更多球隊樂於用小個子去取代長人,這樣的轉變是有意義的,當然在執行層面或許有許多主觀的想法,不過如今的比賽,已經淡化「位置」上的區分,儘管還是有許多球隊採用兩名長人,但與鵜鶘不同的是,他們搭配的是一個中鋒與大前鋒,中鋒因為高大的身材與防守能力而站在場上,而大前鋒則是被廣為使用。





(Data taken from stats.nba.com and is from March 1)



只有在球隊陣容被限制與教練的堅持之下,球隊才願意擺上兩名全職中鋒,NBA仍有許多長人,能夠強迫教練讓他們在四號位置上分到一些上場時間,這能讓大家都有球打,何樂不為?



爵士仍舊採用傳統的禁區組合,Rudy Gobert與Derrick Favors的搭配有非常好的效果,是一對令人期待的組合。Cody Zeller和Frank Kaminsky則令人驚訝,他們的搭配顯然高於聯盟水平,但令人不可置信的是,Kaminsky讓出先發中鋒一陣子,且還必須幫忙防守速度更快且更小隻的四號球員,能維持同樣的效率並不簡單。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上述的組合外,剩下就是一團混亂,拓荒者總教練Terry Stotts嘗試不少長人陣線,都以失敗收場,縱使我們將環境拉到有競爭性的球隊,例如騎士,他們同樣也無法在雙塔上取得成功的結果,Channing Frye與Tristan Thompson也是非常失敗的組合。



不過,這還不是最慘的,讓我們來比較當場上兩名球員都是「傳統中鋒」時,會有什麼樣的悲劇產生。





(Data taken from stats.nba.com)



NBA傾向於小球的程度是非常顯著的,上列圖表中,現存的14對組合,本賽季共計是-271的NETRTG,在2963分鐘中。排除76人的坦克陣容之外,2015-16賽季上場時間前十名的雙塔陣容,在4371分鐘打出-223的NETRTG。Tyson Chandler與Alex Len一起搭配上場,顯然非常的糟糕,也因此今年兩人只有搭檔69分鐘。



上賽季,球隊陣中的長人更有機會對決兩名巨漢,未來這樣的場景將愈來愈少。對比2015-16賽季,雙中鋒的上場時間已經出現明顯下滑,有些特別的組合,例如緩慢到可怕的Hibbert和Hawes,都只是一時的瘋狂實驗,並沒有影響到整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