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可為」走到「為之」 P. LEAGUE+寫進歷史的重要一刻

2020年12月19日,註定會寫進台灣籃球歷史裡的日子。

前一天,籃球圈正為了許多球員被爆出自慰影片而紛擾,P. LEAGUE+執行長陳建州必須要公開露面,面對記者的提問,SBL委員會日前發表了聲明,不論是否有效、是否被外界認同,台灣籃球圈近期的事件的確不少,而且或多或少存在負面意義。

但就在12月19日這一天,P. LEAGUE+的第一場比賽開打,這是台灣自從中華職籃CBA在2000年宣告倒台後,20年來首度有職業籃球出現,用職業規格,讓台灣籃球迷們確認,台灣籃球絕對不是無法朝職業邁進,我們可以期待職業聯賽,可以討論計畫聯盟的過程,的確會面臨一些負面消息,但我們的球員、聯盟可以承擔,並且依然讓比賽順利開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P. LEAGUE+提供)
「台灣能不能經營職業籃球」一直是過去二十年的大哉問,台灣曾經擁有過職籃,但也在經營後垮台,催生SBL的林德福曾在2017年擔任體育署長,就再度拋出「職業化」議題,當時得到SBL球團的回應是反對,尤其兩大指標球隊裕隆、達欣的否定,讓這個議題猶如再度石沈大海,當時的籃協理事長丁守中,更始終以「1000萬」這個魔術數字,作為台灣人口不夠多、養不起職業球隊的理由。

我們討論這個議題是「不為」還是「不能」,但不論是哪個結果,過去二十年就是都沒有執行。

《孟子》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為與不為之道也!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是說對於一件事情,要去分辨可不可行,並且在分辨可不可行之後再決定是否執行,如果明明知道是不可行的事情卻又成功完成了,那就是聖人。

用「聖人」比喻絕對太超過,在此並非要造神,聯盟從籌備過程到今天也不是沒有出現過瑕疵,但陳建州推動P. LEAGUE+直到此刻開幕,他在開幕戰前短短的致詞與激動哽咽的模樣,卻完全值得一份肯定與掌聲,因為在過去二十年內不斷被否定的議題,此刻確定化作真實的形體,台灣籃球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對象,而是真正能在球迷眼前呈現、能走入球迷心裡的光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過去二十年,台灣籃球被批評的實在太多,有太多讓人訕笑、甚至棄如敝屣的理由,台灣籃球的討論價值似乎低到讓球迷也不敢期待職業化的方向,所以其實不能完全怪SBL球團沒信心,因為各種操作與呈現出來的現實,的確在近幾年讓台灣大眾對籃球沒有什麼正面期待,我們似乎只能在瓊斯盃或不用買票的HBL看到爆滿觀眾,只要售票,就會面臨台灣人對於CP值的嚴苛要求,明明這二十年理應是伴隨「黃金世代」生涯的日子,我們卻始終沒有相對應的環境,也只能看著球星旅外、並帶走一波又一波的票房。

這段低谷實在太久了,或許就像陳建州在熱身賽時曾說的,連球迷都忘記看職業籃球是怎麼一回事了。

或許,台灣永遠不會是世界籃球強權,國際賽成績也不一定會多好看,但是職業聯盟的成立,不應和國家實力有關,而只是確認一個國家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而已,如果台灣有這麼多人會把籃球當成休閒,會收看籃球賽事,那台灣能擁有、也有能力經營職業聯盟,絕對不該是被訕笑的期待。

或許在過去這二十年,我們的籃球環境只知道比賽就是勝負,所以才會失去經營職業聯盟的機會,但就像中華職棒的經營,也是除了比賽之外仍舊有其意義,才會形成重要的文化,籃球在台灣不應該被忽視,也不應該被拒於職業的大門之外。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二十年,「職業籃球」就像是台灣籃球圈不可能的任務,球迷沒信心,球團不看好,我們甚至只能討論職籃究竟是「不為」還是「不能」,在各主事者的選擇下,看起來是「不能」,但我們從各種角度分析,卻又覺得似乎只是「不為」,而終究P. LEAGUE+踏出這一步,挑戰了這個看似「不能」的任務,並真正扭轉了這個風氣,讓球迷看見不管是否「明知不可為」,最後P. LEAGUE+卻「為之」。於是從去年開始議題討論、今年七月正式宣佈,再到今天12月19日,臺北富邦勇士和福爾摩沙台新夢想家兩隊,在先後跳脫了SBL往職業經營的夢想前進後,今天也擔綱P. LEAGUE+具歷史意義的首戰交戰組合。比賽計分板上的48分鐘結束後,台灣球迷終究在二十年來又擁有了一場職業籃球的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