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豪華稅制探討美國職籃NBA理財術

豪華稅制與薪資上限均衡大、小球隊收入


NBA能夠「煉金」有成,主要原因是與其他職業運動相比,NBA注重均衡大、小市場的球隊收入。一旦球隊貧富差距過大,所影響的不只是球隊的財務狀況,也會連帶拖累球隊實力,形成惡性循環,對聯 盟整體發展將是利空。去年季外小市場球隊鵜鶘就被迫將當家球星戴維斯(Anthony Davis)交易至大市場球隊湖人,讓戴維斯終於如願和詹姆斯(LeBron James)合體。但NBA能做到不讓小市場 球隊人財兩失,即使球隊流失球星,失去面子,還能看緊球隊的荷包,顧到裡子。雖無法阻止戴維斯跳糟至大市場球隊,但NBA設立團隊薪資上限,以及自1999 年起實施的「豪華稅(luxury tax)」機制,兩大措施充分制衡此現象,一旦球隊該季的團隊薪資超過課稅基準,將採浮動且遞增的「 累 進 制 」稅 制,對大市場球隊 產生一定嚇阻效果。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湖人隊主場 STAPLES Center
Credit: David Vives

轉播與球衣利潤分享計畫彌補各隊資源差異


談到電視轉播,大、小市場球隊的地方(local)電視轉播合約就有著天壤之別。以最優沃的湖人為例,當年和時代華納(現Charter通信)談妥自2012-13年球季開始,長達20年、總價近30億美元的電視轉播合約。換言之,湖人每年地方轉播電視合約就有近1億5000美元的進帳。至於小市場球隊如灰熊,每年只進帳940萬美元,不到湖人的1/15。為了更進一步達到聯盟均衡,NBA將豪華稅收入,一半歸聯盟所有,納入「利潤分享計畫(revenue sharing program)」,另一半則均分給未被課徵豪華稅的球隊。在此制度下,湖人就須提撥一定比例的地方轉播合約利潤至「 利潤分享計畫 」中,NBA在結算年度營收後就會動用「利潤分享計畫」基金來補貼虧損的球隊。上季有7680萬美元進到聯盟的「 利 潤 分 享 計 畫 」,另外7680萬美元則均分給25支未被課稅球隊,每隊可分得307萬美元。

NBA「利潤分享計畫」中的收入來源還包括球隊所簽的球衣廣告收入。繡在球員球衣左肩部位的廣告,同樣存在大、小市場球隊的差別。過去五年拿下三冠的勇士,和來自日本樂天企業所簽下的球衣廣告合約,平均每年達2000萬美元;其他小市場隊則平均每年只有300萬美元,所以NBA也規定球衣廣告收入的1/4要納入「利潤分享計畫」。NBA在豪華稅及「利潤分享計畫」的作法,都值得深耕校園籃球的球學聯盟(CXL)參考。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UBA台藝大球員球衣背後含贊助商廣告標
Credit: Verna Yang

平衡參賽學校資源 有助聯盟長遠發展


球學歷經兩個賽季也發現各高中存在資源不均的現象,每所學校對籃球校隊的支持程度不一,預算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以製作球員的球衣預算為例,資源較豐富的學校可提供每位球員專屬球衣,但資源較貧乏的學校,就只有製作12件球衣的預算,但校隊成員往往都超過12人,僅能讓每場所登錄的12人來輪流穿著,造成球員無固定球衣背號的情況。未來球學聯盟想要改善此種資源不均衡的現象,一旦聯盟能簽下贊助球衣合約,便可解決球衣不足的問題。洽談球衣上的廣告則是球學聯盟接下來設定的目標,由聯盟統一提供服裝,並於球衣上規劃讓聯盟的贊助商曝光,增加聯盟的收益,同時也規劃部分區塊讓球隊自己的贊助商曝光,收益直接回饋球隊。

從NBA的理財規劃延伸到校園籃球,球學聯盟期許能創造這些商業利益,讓聯盟各隊共享資源,均衡發展,讓比賽內容與聯賽品質持續提升,達到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