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度到速度—淺談NBA內線演化史

籃球比賽中,擁有先天身高條件的內線球員往往最佔優勢。事實上,當在季後賽這種慢節奏的比賽中球隊也往往需要高個子來為球隊得分,這也是為何過往球隊都那麼依賴大個子的原因。然而,近年的內線球員卻逐漸被邊緣化,這跟過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今天,就由筆者來帶大家看看內線球員的演化史,以及預測他們的未來。(以下內線球員,皆不包括小前鋒)

內線球員,是過往每支球隊的中心,有一個好的內線球員幾乎就等同於是一支具有競爭力的強隊,所以自然而然的,內線球員成為了球團、球迷們的最愛。而事實上,在NBA成功奪得總冠軍的球隊也都有一位可靠的內線球員,所以人們對巨人們的迷思並不是毫無根據。

接下來,筆者就直接帶大家回顧個年代的傳奇內線球員以及他們的球風,藉此比較出NBA70年來對於內線球員價值觀的劇變。


NBA創立初期,當時的聯盟各球隊的打法基本上毫無戰術可言,就是由控衛帶球過半場,然後將球傳給隊上最高的中鋒進行所謂最「有效率」的打法,而防守方也沒什麼在防守,也因此,才會出現那種高人一等的中鋒出現爆炸性的個人數據,Wilt Chamberlain的單季場均50.4分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也拜當時草創年代規則漏洞百出之賜,那些本就佔有絕對身材優勢的巨人們才能擁有可怕的內線統治力,例如Bill Russell的生涯場均22.4籃板(Chamberlain場均22.9籃板)。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即使有再多的球員「刷」出這樣可怕的數據,最終的總冠軍榮耀卻都屬於波士頓賽爾提克隊,因為,他們是一支依賴中鋒程度最低的球隊。

當時的塞爾提克隊,球隊中有能夠和Chamberlain匹敵的Russell,這兩人最大的差異無非就是得分能力,但雖然Russell的得分只有Chamberlain的一半,Russell所屬的綠衫軍卻都是能夠笑到最後的球隊。這其中的最大原因相信人人皆知,就是隊友的能力。賽爾提克王朝時期的陣容包含Cousy、Sharman、Heinsohn、Havlicek等人,這讓Chamberlain總是雙拳難敵四手,生涯僅贏過Russell一次系列賽。

而賽爾提克的打法,讓世人首次見識到贏球不僅僅是靠天賦及先天的身材條件,球團的運籌帷幄更是關鍵。而筆者在這也不敬佩服綠衫軍球團的見識,可以說,他們有著相較其他球隊先進十年的思維,這是促成NBA早期賽爾提克王朝的最大關鍵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賽爾提克隊靠著團隊發揮而奪得勝利的團隊運作模式,顯然其他球隊有所吸收,到了70年代,因為球權更多的時間是在後場球員手上,所以不再出現場均35分的中鋒;相反的,這個時代的中鋒、大前鋒比較著重於坐鎮球隊的禁區進行防守。

當然,雖說各球隊的出手點都較60年代以前分散,但球隊的絕對核心仍舊還是內線球員,嚴格來說都是中鋒。


圖片來源:NBA官方網站
80年代,可以說是比賽過程中最混亂的十年,因為這時的人們,在經歷了30年籃球的洗禮後,漸漸地發現在中遠距離跳投的低效,雖然當時聯盟已經引進了三分線,但這時的三分線普遍被視為是娛樂用,所以當然不被廣為使用。

而中遠距離的投籃如果沒有效率的話,照這個邏輯,禁區絕對就是被認為最有效率的打法了。但這也導致80年代的籃下比任何一個年代都還來的擁擠,由此可知,Moses Malone的籃板球以及Kareem Abdul-Jabbar的得分一點都不水了,他們兩人甚至是最有資格說把它放到某個年代打球他就可以有多殺的人了。

其實,在80年代除了上述兩人之外好像也就沒什麼歷史地位能和他兩並駕齊驅的人了。沒錯,80年代除了Jabbar之外並沒有一些重量級內線,但80年代卻孕育了許多能在90年代輝煌的人物,例如Charles Barkley、Hakeem Olajuwon、Patrick Ewing、Karl Malone等人(結果最後除了Olajuwon之外全死在Jorden手裡,還有三個無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90年代,隨著被80年代被「壞小子軍團活塞隊」強硬球風帶起的新興勢力崛起,進而進入了大中鋒時代,由四大中鋒所領銜,號稱是中鋒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