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敗神器──騎士苦投不倦的中距離

當騎士想認真擺爛時,通常都能擺好擺滿,球隊方針改成坦克後轉眼便累積了11敗。如同自拍要用自拍神器,打掃要用打掃神器,輸球自然也有神器。本篇就來討論騎士的輸球秘方之一:中距離。

球季

場均外線

出手數

場均中距離

出手數

中距離

得分比率

2014-15

27.4

17.1

13.8%

2015-16

29.5

17.9

14.3%

2016-17

33.7

17.0

13.0%

2017-18

32.1

16.0

11.4%

2018-19

23.1

21.1

17.1%

圖表顯示騎士近五季的外線/中距離出手消長,近年來中距離漸漸被視為一種C/P值不合的進攻手段。LeBron回歸後的騎士自然從陣容配置到團隊戰術,無不吻合主流方向。可是,猶如驅使四肢一般的大腦LeBron離開後,縱使其餘球員有意執行舊風格,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與LeBron同隊,大家打球都會很輕鬆,他的技術與體能不斷地隨著歲月而自我微調,但最擅長的套路未嘗改變:以切入攻擊等方法破壞防守陣,再傳導給外圍一堆槍客。LeBron的視野、他與KI等人的單打力、搭配高準度的射手群,是騎士進攻的三重奏。大三分時代來臨後,LeBron自然也砍中距離,不過除了幾個絕殺球外,並沒有鮮明的記憶點。

目前為止的騎士投籃分佈,假如你覺得還好,跟下面兩張前兩季的比較,便知一二

上個球季LeBron在聯盟主力先發中的助攻、潛在助攻(potential assist)、助攻創造出的得分等三個項目,都位居前三,而且他以相對精省的場均57次傳球繳出這種效率。即便奪冠年,騎士也稱不上熱愛傳導的隊伍,上季更是將LeBron攻擊伺服器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其他球員負責跑位就好。本季,騎士團隊球流動性更差,上述的三種助攻數據都跌到聯盟倒屬前三。每場可獲得外線空檔也從27.2個,銳減到19.8個。

LeBron離去無疑是騎士進攻轉型的一大推力,但不會是「唯一」因素,多面向的觀察,還會發現其他幾個輔助因子。

射手群沒有跟著LeBron離去,本季陣容裡有多達五位,在近3年外線排行榜位居前50強。問題在於這五人是:Channing Frye、Korver、Hill、 J. R. Smith以及Love──剛好就是全隊球齡最資深的叔伯輩。前四位不在球隊藍圖,上場時間會銳減,甚至季中交易就會離開。這意味騎士多數時間都將苦惱於不穩定的外圍火力。

以上是我在開季分析點出的現狀,當你能拉開空間的多是老將,開季後球團又馬上發生老幹新枝之爭時,已經難以再用搬石頭砸自己腳來形容──腦袋根本就是石頭了吧。老射手們一無固定上場時間,二無培養走位默契,打不出有品質的外圍攻勢。Love的手術,只是雪上加霜,教練塵埃暫時落定後,Larry Drew代總教練現階段以Tristan Thompson和Larry Nance Jr.同時先發。這意味著鞏固籃板,保護禁區是主要方針,比起拉開空間更為優先。

硬幹強投威力不再:空檔不可能時時存在,除了把握catch and shoot機會,面對防守者不講理的把球投進,也是可貴的技巧。拿Kyrie Irving最後效力騎士的2016-17球季來說,場均就有高達4.2次在貼身防守下強投,47.5%的EFG水準不差。奪冠球季的J.R. Smith也有類似的特技。這些人退化的退化,離隊的離隊,本季唯有Jordan Clarkson差堪比擬,他的場均貼身出手是2.4次,Hood則有2.5次,但命中率可差多了。這兩位和Irving等人的關鍵差別是:他們的貼身出手,往往非肇因於「拆炸彈」或甩脫不開防守者的受迫狀態,反而常常是自己運球往人牆林立的地方,在很多隻手前面拔起跳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