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寶石的斷代史(10)- Boris Diaw

2003 年六月二十六日,亞特蘭大老鷹隊的辦公室。即使湊齊了 Jason Terry、Shareef Abdur-Rahim、Glenn Robinson 等得分好手,但只有 35 勝 47 負的戰績實在說不過去。而上述三人加上坐鎮中樞的防守悍將 Theo Ratliff,大抵就是老鷹當時的主體。不過,搭配 Terry 的後場搭檔卻是個問題。Terry 本身雖是控球後衛的身高,但打法活脫就像個得分後衛,要找到適合這種後場球員的配套措施,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2003 年的選秀,以 LeBron James、Chris Bosh、Carmelo Anthony、Dwyane Wade 等人打頭陣的潛力可說是眾所矚目。但老鷹在季初為了換取「大狗」Glenn Robinson,早已把自己好的籤位換給了公鹿隊(最後這個選秀籤變成了德州大學的飛毛腿控衛 T.J. Ford)。手上剩下一個當初把 Jamaal Tinsley 換給溜馬,讓溜馬當下撿了個便宜的第二十一順位。最後,老鷹用這個順位選了個法國人,據說還是個法國當地聯盟明星賽等級,同時是灌籃大賽等級的搖擺人。


這個法國搖擺人,叫做 Boris Diaw。而亞特蘭大,不僅是他蒐集球衣的起點,也是他的噩夢。

boris_diaw_1

2005 年八月十九日,每一次的危機都是另一個轉機。在老鷹隊的日子,Diaw 過得實在是不開心。就算有著一手水準之上的組織傳球能力,但老鷹教練團卻似乎未曾想運用這點。不管是 Terry Stotts 或是後續接手的 Mike Woodson,都只想把 Diaw 設定成可以自行取分的得分型搖擺人,而掌控節奏的工作,卻落到上述的 Terry、老將 Kenny Anderson,或是平凡的 Tyronn Lue 身上。Diaw 除了沒有甚麼機會展現長才,還要被逼著擔任不適合的腳色,也難怪和教練團時有衝突。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此時,老鷹高層看上了在鳳凰城只能排到第四號進攻選擇,不願屈就於此的 Joe Johnson,剛好老鷹也願意提供 Johnson 想要的大合約(或是說老鷹也需要一份大合約,避免薪資總和低於聯盟規定而被罰款)。於是,雙方談妥條件,老鷹同意以先簽後換的方式,讓太陽可以交易 Diaw 和兩個三年內的首輪籤。Joe Johnson 拿到了他想要的發揮空間與大型合約,而 Diaw 除了可以加入進攻大師 Mike D’Antoni 的麾下以外,也蒐集到了另外兩種顏色的球衣。

boris_diaw_2

2008 年十二月十日,天下總是沒有不散的宴席。在鳳凰城的多數日子,Diaw 可說是如魚得水。天生具有的傳導才能,配上控球精靈 Steve Nash、體能怪物 Shawn Marion、進攻核彈頭 Amar’e Stoudemire 等人,讓太陽的整體進攻流暢度,完全超出當時各家球隊一大截。而 Diaw 宛如瑞士刀般多功能的球風,不管是頂上 Stoudemire 缺陣時期的中鋒位置(還順便拿了一次最佳進步獎),或是在板凳隨時支援前場的替補角色,都扮演得非常稱職,成了 D’Antoni 手下的一顆活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