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需內線還是傳統觀念束縛?夢想家走在台灣前端的趨勢籃球

「夢想家沒有內線怎麼跟其他三隊拚?」、「李德威在內線快被打死了。」開季第一輪結束,福爾摩沙台新夢想家只留下1勝5敗的成績,到了第二輪至今也只再度贏下一場新竹攻城獅而已。身為熱身賽唯一戰勝過勇士的球隊,同時又具三年ABL征戰經驗的夢想家,真的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禁區輪替而敗陣這麼簡單而已嗎?


圖片來源:本人親自拍攝
2012年休士頓火箭就開啟了他們的魔球實驗,在來到2017-18賽季後Mike D’Antoni開始將Daryl Morey的想法實踐在賽場上。不過這並不只是找來D’Antoni就塑形而成這麼簡單而已,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他們的發展聯盟球隊里奧格蘭德山谷毒蛇,才是休士頓決定航向魔球的渠道。

魔球理論詛咒,越投越上癮的三分毒藥

毒蛇自2010-11賽季開始,就將三分球的使用比例透過驚人的速度攀升,那一年他們平均每場比賽可以投出27記三分球,接著到2013-14賽季,毒蛇更是以極為誇張的走勢拉升至40次。之後他們平均每一季的外圍投射次數就從來沒有低於過這個區間,而這個現象也讓其他球隊群起效仿,到了2019-20賽季即便是投最少的隊伍韋恩堡瘋蟻也有平均28次的投射紀錄。

請繼續往下閱讀


統計與期望值 公鹿與火箭位居盲區的數字籃球

數字始終是種輔助工具,它能幫助人們在看籃球時用更具體的方式去理解不同的變化,也同時可以藉由數字的浮動來了解趨勢的更迭。

Morey為什麼會願意將在毒蛇的實驗套用在火箭身上,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毒蛇在發展聯盟所取得的成功,身為發展聯盟歷史上取得最多次冠軍的隊伍(2010年、2013年、2019年),Morey沒理由不透過在毒蛇上取得的成功試著移植到火箭身上,尤其這還是在他們開始實驗三分狂潮後所取得的成效。

然而,為什麼在毒蛇身上的成功沒辦法複製到火箭身上呢?其中重點之一或許是來自於賽程,不比NBA,發展聯盟的例行賽僅50場,且NBA球隊隨時會從發展聯盟將球員拉上去,這代表發展聯盟倘若想保持他們體系的運作,有個很大的關鍵就是得保持在大數據上的穩定。


圖片來源:ZIMBIO
舉例來說,一名平均三分命中率來到40%的球員被拉上NBA,此時球隊必定會缺乏這個穩定的投射點,因此若能透過大數據去尋覓一名有相似命中率的球員,只要在Play-type上沒有太大區別,基本上就能當成過渡期的球員使用。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必須強調的是,籃球終究是一種情境動態式的運動,因此保持數值上的穩定只是一個重要環節,但當發展聯盟有如此高變化性,以及必須快速應對的情況,就表示他們需要有甚至比NBA球隊還要更吃體系的核心穩定度,而毒蛇之所以能在這個過程裡脫穎而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數據在輔助。

同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把鏡頭拉到火箭身上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蹤跡,火箭在D’Antoni任教以來就從未低於過50勝,這當中有很大部分的關鍵來自球隊在體系上的穩定度,但也正是因為穩定反而無法讓他們在季後賽走遠。

就如前面所提,這種透過大數據建隊的思維,能夠確保他們隊上不會有所謂「不可取代」的球員,卻也正因為如此,當來到季後賽這種必須拿到四勝才能推進的賽制,對手在配置應對措施的過程中就相對容易。火箭在2018年一度差點扳倒金州勇士,不過他們終究倒在球星的差距上,以及更重要的:「他們穩定的武器失靈了。」

確實,火箭的攻擊型態是更加穩定的一方,從數學上來看三分球和禁區的效率始終還是最高的兩個類別,不過這也會導致球隊過度依賴這項武器。因此在2018年第七戰休士頓的外線熄火後,那個82場所堆積的成果就這麼灰飛煙滅。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當比賽需要從7場中贏得4勝,就代表對方在應對上會有更多的餘裕。對比之下,發展聯盟季後賽只需要2勝就能晉級的賽制,對毒蛇這種球隊而言自然有更多優勢。同時大量外圍的投籃機制終究需要使用更多的肌力,能否維持7場的穩定度,從理論上以及火箭在2018年的經驗看來答案或許還是偏向否定的天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