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台灣籃球將來有任何狀況 都不是任何球員的錯

如許多人得知的狀況,先是在2月8日的期限前依舊向亞洲籃總(FIBA ASIA)繳交亞洲盃資格賽第三階段的參賽名單,但從培訓起的24人名單、到後來P. LEAGUE+集體告假、再到主力一一辭退、然後籃協緊急找人補進培訓隊,卻又碰上先後不一的傷病問題,最終僅有七人有意願出賽,分別是黃泓瀚、陳兆豪(以上台灣啤酒)、林任鴻、李漢昇、吳曉謹(以上九太科技)、陳昱瑞、蘇士軒(以上臺灣銀行),而裕隆納智捷呂濟而雖加入訓練,但在報名前夕無法定奪是否已和家人達成出賽共識,因此只列在籃協期待申請通過後再補名單的第八人人選。

不論是七人或八人,總之依舊未達FIBA規定的參賽人數下限十人,籃協儘管在聲明中、與副秘書長李雲翔受訪時皆表示「等待亞洲籃總回覆」、「若亞洲籃總通過申請、要我們派隊參加、則再通過誰的資格」云云,但終究沒有發生奇蹟,亞洲籃總並未通過申請,2月10日中華隊確定因為報名人數不符規定而被拒於亞洲盃資格賽參賽門外。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男籃執行教練鄭志龍(左起)、籃協秘書長李一中、籃協副秘書長李雲翔
(圖片來源:籃協提供)
結局一出,各界譁然(雖然其實應該也不必太過意外),體育署副署長洪志昌、李雲翔受訪時不時提起,以至於很快讓輿論討論是否是徵召小組、P. LEAFGUE+球員、SBL球員的誰對誰錯,彷彿只要當初所有台灣球員配合徵召、配合培訓,就可以避免如今這個無法參賽的窘境出現,尤其是當無法參賽的消息確定後,馬上有隨後各種「可能」情況被提出來「討論」,好像接下來在FIBA的嚴格限制下,台灣就必須面對所有籃球相關國際賽參賽資格受到影響、洋將無法加盟台灣聯賽等等利空,才剛因為新職業聯賽P. LEAGUE+成立而彷彿出現一絲曙光的台灣籃球,似乎已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跡象。

由於不論是媒體報導、輿論傳送、或是各大討論區的風向都已經有些偏離重點,我認為,我們可以給予這七位、或含呂濟而在內八位有意願出賽的球員肯定,但不應該苛責任何一位不願參賽的球員,未來如果台灣籃球面對各種狀況,比如無法出征後續亞洲盃資格賽,甚至按照規定,所有FIBA主辦的五對五、三對三各級賽事都可能受到影響等等,是台灣籃壇必須共同承擔的結果,但這樣的結果,絕對不是任何一個球員的錯。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論這些球員是否真正本就不願接受徵召,但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已經是這兩年全球的最大難題,因此所有因為擔憂疫情而退賽的決定,都應該被認同。



武漢肺炎疫情自2020年起蔓延全球,所有群聚活動都受到影響,籃球由於是場上密切肢體接觸的運動,受疫情影響甚鉅,各國聯賽都出現停賽風波,並努力思考解決方案,以NBA為例,上季就在球季中斷後花了四個多月尋找復賽方案,最終才在奧蘭多迪士尼「泡泡圈」內以隔離方式打完,本季許多賽事以「閉門比賽」方式進行,有些地方可以些許開放觀眾入場,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和以前的正常模式相比。

亞洲盃資格賽第二階段原本要在杜哈以「泡泡圈」方式舉行,已經違背了過去FIBA想比照FIFA推動的主客場制,而當時世界籠罩在疫情下,杜哈的泡泡圈模式並不被各國認同,當時同在B組的中國、日本、馬來西亞都向FIBA去函表達希望延賽的意願,FIBA才宣布賽事延後。

但無論是當時的前提與現在的狀況,其實客觀來看,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擔憂人民出入境會帶來的染疫風險,而若要說是特別飛到國外參加國際賽,光是比賽本身的染疫風險就無法完全避免,更不用說出入境的危險程度,固然如中國、日本兩個這次在FIBA最後通牒下依舊送出大名單通過審核,也代表該國協會提出可讓球員認同的防疫方案(姑且不論以台灣標準來看這些防疫方案是否夠嚴謹)。

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來說,因為武漢肺炎在這一年多就是全球必須高度警戒的傳染疾病,因此不得對防疫掉以輕心,不容許任何防疫破口出現,所以規避染疫風險的行為,也就是這次非傷兵的P. LEAGUE+、SBL球員們婉拒徵召的理由,無論如何都值得認同。再換個角度來說,被徵召本來就不是球員的義務,也許SBL以半職業聯賽自居而可以有各種話語權上的迴避,但以職業籃球為例,多少不同國家的NBA球員在多少個國際賽婉拒過多少個國家隊的徵召,都早已不是新聞,P. LEAGUE+或許以聯盟為單位主動發聲明拒絕徵召的行為有些不當,但這個大原則卻不能說他們有錯,因為他們只是做了很多職業球員們都可以做的選擇而已,而且到頭來,其實許多SBL球員的決定也和他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