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中距離:如果在現代打球,他們生涯會有什麼不同?

去年一場空難,讓名人堂球員Kobe Bryant離開了我們。他打球特色是什麼?早期飛天遁地,後期慢慢跟偶像Michael Jordan一樣,中距離比例越來越高。



中距離很帥,但已經越來越少人專攻這個位置。現代籃球喜歡大量利用數據。透過簡單計算發現,最沒效率的位置就是中距離。Basketball Reference資料顯示,19-20年16呎到三分線的平均命中率40%左右,而三分平均命中率是36%。計算期望值能發現中距離跟三分球期望值差很多,一兩場比賽可能影響,但整季累積下影響很大。

期望值的巨大差異,導致各隊紛紛揚棄(尤其是休士頓火箭)中距離出手,NBA進入大三分時代(外線才是王道?歡迎來到大三分時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中距離在Michael Jordan引領風騷的年代,可是各家搖擺人、乃至中大前鋒必備技能呢!

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距離兩分(下文定義為距離籃框19呎到三分線)命中率跟三分球相差無幾,可是分數硬生生少了50%,導致各隊越來越強調腳下那條線。休士頓火箭和James Harden用實際表現告訴我們,集中三分投射和禁區出手或許讓比賽變得比較無聊,但成效真的不錯。

Kobe非常喜歡在這種距離出手,尤其生涯後期運動力下滑後更是如此,降低了進攻效率。這讓Michael Jordan的成績更加讓人佩服,生涯中後期大量出手長距離兩分拉低平均,生涯結算還有驚人的效率,實在很不可思議。

跟Kobe同時代的球員中,同樣主打得分後衛的Tracy McGrady(下文簡稱T-Mac)有很多長距離兩分(詳見:《舊將何在?》火箭—Tracy McGrady的35秒傳說);全盛時期號稱可以一擋五的全能長人Kevin Garnett(下文簡稱KG),也是善於此道的超級球員。

歷史不能重來,但假設一下不犯法吧?如果T-Mac和KG生涯沒有出手那麼多長距離兩分,而是追隨現代潮流改投三分,生涯數字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投三分而非兩分對球員的TS%(真實命中率)有很大影響。下圖為TS%的公式,總得分是分子、而嘗試出手和罰球是分母。同樣出手次數下如果球員得分更高,會有更好的TS%。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知名數據網站Fivethirtyeight的資料,找了近年來生涯得分超過5000分又有很多長距離兩分的球員,假定直接把長距離兩分換成三分,對生涯得分和真實命中率有何影響。角色球員因為得分總數低,所以真實命中率提高的最為顯著。名單中有兩位名人堂球員特別明顯,就是前文提過的KG和T-Mac。除了KG和T-Mac兩大球星外,前國王名將後衛Mike Bibby也是影響最大的球員之一。



掀起高中畢業直接挑戰NBA風潮的KG,縱橫NBA長達20年。他拿過年度MVP、最佳防守球員,15次入選明星賽,在波士頓拿到一枚冠軍戒。KG幾乎所有累積數據都是明尼蘇達灰狼隊史第一,是隊史上最偉大的球員。

KG生涯累積超過26000分、接近15000個籃板和5500助攻,攻防一體還能傳球可說是現代全能長人始祖。他具備優異的手感能拉到外線攻擊,體能出色速度極快,人高手長防守範圍廣大,能巡弋禁區護框,扮演最後一道防線;使用全交換防守策略後,單防後衛也不吃虧。現代球員中,湖人主將一眉道人Anthony Davis可說是型態最接近KG的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T-Mac同樣是高中畢業直衝NBA,然而受限傷病生涯沒有KG那麼多璀璨,也沒有拿過冠軍戒指,成就遜於KG不少。健康時身高6-8的T-Mac型態是當時最流行的搖擺人打法,但也完全符合現代潮流的大型側翼。具備身高、頂尖體能和投射能力,同時具備傳球視野;賴犯規能力外攻擊,T-Mac跟籃網的James Harden有些相似。

不管Anthony Davis或James Harden的生涯都在巔峰,還沒進入衰退期讓他們現在效率遠在KG和T-Mac兩位前輩之上;後面衰退期如何先不看,要是他們四人把長距離兩分變成三分,效率落差會怎樣?



不管是Davis或Harden,經過調整後的TS%都還在前輩之上,不過調整後差距縮小很多,不像帳面上落差那麼大。而且這單純只是數字遊戲,沒有考慮到空間問題。因為場上擺了很多射手,所以Davis通常外線投籃的空間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