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Harden的賣我風波其實是我們造成的?

當個人對抗公司時,是否有一個上限呢?當個人為自身權利、利益鬥爭時,是否有一個資方和勞方的平衡點呢?雖然NBA中有許多球隊的老闆和球員間的互動是相當有人情味的,如獨行俠隊的老闆 Mark Cuban 就可以說是好老闆的代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NBA就是一個商業聯盟,嚴格說起來職場上的勞資關係是可以被拿來套用。而在一些球員和老闆相處融洽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球員和管理階層相處過程中的摩擦。鬧不好甚至會出現球員要求交易自己等難看場面。而最近的一個例子當屬James Harden莫屬…



在來到休士頓後,火箭為James Harden打造了一支足以和西區強權並列的球隊。然而每年卻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在2019-20賽季的季後賽中又一次的在西區二輪止步後,球隊中一直存在的休息室問題便一次全部爆發出來,多名球員開始公開抱怨球隊和球員間的問題。而身為隊魂的Harden甚至開始對外公開喊話要求交易,並連想去的球隊都指名出來了。這樣的行為使一些老球迷想:現在的NBA到底怎麼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的 NBA 的確和之前的有些不同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顧早期的NBA,不管是球星或是都非常看重休息室氣氛,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對一個球隊、一個城市有情感,進而產生了所謂的loyalty。

大猩猩 Patrick Ewing 在生涯中雖然都沒有拿到總冠軍,然而在球迷心中他已儼然成為了紐約尼克的象徵。Stockton 和 Malone 的組合雖然也是突破不了冠軍魔咒,然而他們的擋拆卻也是猶他州永遠的驕傲。





做為一個城市的 hero 固然是球星的目的,但當球隊達到上限而停滯不前、管理階層想放眼未來,打造新球隊、或是他隊提供更優渥的合約時。如果你是球星、一隊之王牌,你會選擇繼續效力母隊,還是前往另一個枝頭奮力呢?這個問題的背後,就是現代 NBA 營運的一大主軸。



Lebron最被人詬病的「組團」,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義而已,更是開創球星為自己的未來做決定的時代。與其在同一隊終老一生,沒有拿到現代衡量球星價值的總冠軍,不如前進更有能力奪冠的球隊,跟其他球星合作奪得冠軍。雖然犧牲了自己在原球隊的地位,然而換來的是更高的機率取得世界頂尖球員都夢寐以求的冠軍戒。

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一個冠軍獲得都十分不易,很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對手的強度、賽事的排列、隊友及他隊的傷勢,都是外在的因素。管理層補強能力,教練團的指導分針以及目標、休息室的化學效應為內在因素。這兩者都會影響聯盟的戰力版圖。Michael Jordan之所以奪得六冠,不僅是他強大的個人能力以及勝利的渴望,更是制服組的加持和隊友的服從,以及擁有符合當時顯學三角戰術的隊友。這樣的難度更凸顯了死守原隊的球星奪冠後的意義,如Kobe、Nowitzki、GDP組合等。



但是組團奪冠真的那麼不堪嗎?Kevin Durant 前進勇士時被視為軟落,即使他奪得幾個冠軍但還是無減他被罵的聲音。但是他也是為了成為偉大的球員才加盟他隊,而他在勇士的生涯中所得到的榮耀確實也讓他在歷史保有一席之地。Anthony Davis 要求賣我也基於他對冠軍的渴望,即使他已經是聯盟數一數二的球員,但球隊的硬上限還是擺在那邊,因此他還是前進到了湖人並且獲得了冠軍。每一位具有野心球員都想成為被球迷討論的對象,而要成為成功籃球人生的評判就是歐布萊恩金盃。也就是說,促成球員組團的風氣形成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球迷本身…

請繼續往下閱讀





Goat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的討論或才是現代 NBA 版圖幾乎每幾年就變化一次的原因,再加上球迷的對球隊要奪冠的壓力,球隊們也不一定會一直祭出高薪留下原隊王牌。更符合陣容的他隊球星在球團心中可能還比較重要。因為在現代籃球中,商業策略已漸漸成為顯學。以球團的立場來說,要營造一個城市英雄可能意味著要犧牲掉戰績;然而若是犧牲一點人情味,換來的卻是戰績保障和票房,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