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Durant與NBA自由球員市場,從職場看就通了

Kevin Durant竟然成為「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哲學的最新信徒,加盟前兩個月才血戰七場的勇士,被眾人酸了個夠。Durant與Dwyane Wade等人的選擇確實很戲劇化,但只要從我們自己的職場經驗去設想,就很容易理解。

一起拿冠軍

我們必須先談一下眾家球星「一起拿冠軍」的風氣以及冠軍象徵的意義。其實以NCAA大學籃球來看,始作俑者就是90年代初期的「密西根五虎」(Fab Five),當年Chris Webber、Jalen Rose等人打破「獨力領導」球隊奪冠的傳統價值觀,被證明是有效的作法之後,此後大學籃壇丕變,到處都是高中明星「揪團」(自然背後也有球鞋廠商的影響)加入同一所學校的案例,至今亦然。

請繼續往下閱讀


NBA慢慢的也有了類似案例,從波士頓GAP到湖人F4皆然。甚至連批評Durant抄捷徑拿冠軍的Charles Barkley,自己在火箭時期也曾和Clyde Drexler、Scottie Pippen聯手,只是功敗垂成。Winner就會吸引winner,似乎是古今不易的真理,我們也不需要去挑戰這個人性特點。

這都代表冠軍很重要,也解釋了為什麼球員簡歷上,「冠軍隊成員」(member of 19XX/20XX NBA championship team)總不會被遺漏。

冠軍的意義

無論有多少人說,一個球員的偉大不能完全以冠軍來衡量,但冠軍戒指在履歷表上的比重還是很可觀。Robert Horry會進名人堂嗎?應該不會,但他手上的金戒擺明了會是後人定義他NBA生涯的指標。而無論Barkley如何辯解,他都無法否認眾人半開玩笑的嘲笑他未曾得過冠軍時,那股心中之痛。光看Bill Russell和Wilt Chamberlain兩大中鋒的歷史地位,答案就很清楚了。

為冠軍努力可以有很多途徑,一直以來我們都推崇Larry Bird/Michael Jordan式的方程式──你進到一支爛隊,靠著自己的力量打拚,再加上一名好教練,儘管屢敗還是屢戰,在球隊管理階層逐年增添柴火之後,年年進步,終於登上冠軍寶座,這是大家夢想中的NBA最佳劇本、傳奇的故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一名明星級的球員在NBA裡獲得立足之地後,首要考量往往不會是薪水和統計數字,這和一個人有錢之後就開始想著其他事(例如權力、名聲)是相同道理。而NBA冠軍和學歷差不多──只有擁有好學歷的人才會說學歷不重要,沒學歷的人可是哈得要死,而且求其不可得。

Kevin Durant在NBA也打滾了不少年,該拿的殊榮沒少過,就差個冠軍來完成生涯最後拼圖。加入勇士確實是誇張了點,但只要臉皮厚一點,被酸個一兩個月也就過了。想當年LeBron James無論是從克里夫蘭到邁阿密還是回鍋克里夫蘭,還不都是被笑了個夠本,球衣被燒了N次,但只要拿冠軍,球迷也就閉嘴了。

球迷的記憶區間(memory span)其實很短的,而且別忘了,贏球能解決運動世界裡九成五的問題。

職場經驗適用NBA

其實NBA或各球隊,我們都可以將其視為一般的民間公司(事實上他們也是)。今年自由球員市場的大混戰,背後自然有著團隊薪資高漲的因素,但深究幾個大牌球員驚人的轉隊新聞,如果你把他們想像成一個企業員工,其實不會那麼令人訝異。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排除薪資因素,有些公司是有好的環境、好老闆,但同事很差勁,有些則是相反,同事感情好得不得了,但公司極爛,不求長進、沒有前途。這兩種公司,都會讓人想走人。有時候,你在一家公司待久了,會了解到這家公司的侷限,抑或是有著莫名的倦怠,可能是因為你已經太習慣這裡的人事物和作業程序、產品,你已不再有那種精益求精的熱情。

也有可能,因為你已經待了一段時間成為資深員工,薪水也高,當初欣賞你的公司如今反而視你為公司進步的阻礙,因為你意見多、「難管教」,養你一個人的薪水可以養兩三個新人,高層只是沒主動開口要你走人而已,但他們已經決定不再將重心放在你身上。

我們就以Charles Barkley為例,他在費城的後期就有點這種味道,到最後他成了一個「不能不離開的大咖」,所以被交易到了鳳凰城。而這宗交易現在看來,對Barkley和費城都是好事,Barkley在鳳凰城登上了另一個生涯高峰,拿到了MVP並打進總冠軍戰。
Kevin Durant和Dwyane Wade身上也嗅得出這種「留久留成仇」的氣味。這種時刻,分手固然令人傷感,卻不見得是錯誤的決定。以Durant為例,傳言是他認為雷霆已經到了「plateau(指停滯不前的進步高原期)」,也有報導說他和Russell Westbrook的搭配已經撞牆很久,結果卻是愈來愈糟糕,兩對此都頗有微詞。我們如果以職場經驗來判斷,Durant留下來也不會更好,是非走不可,今日的震盪純粹只是因為他好死不死挑了勇士而已。

至於Reggie Miller的評論,他的論點是包括他自己和John Stockton在內,都選擇留在小市場球隊奮鬥,即使最後沒有拿到冠軍,也不損傷他們的歷史地位,更說明了他們的人格特質。Miller的理論沒有錯,但是每個人都會選擇不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或許這種價值觀早已不適用於現代的NBA,因為時空環境都已改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有一篇文章就在探討這個問題,文中指出像Tim Duncan一樣待在聖安東尼奧這種小市場一待就是19年的例子,或許永不再現。我認為此論調是正確的,因為現在的時空環境也不容許我和爸爸一樣,在一家公司一待就是25年到退休。

今年NBA自由球員市場熱鬧滾滾,從職業運動立場而言是好事,每隔一陣子玩個大風吹能夠同時滿足球迷的新鮮感、球隊實力的變動,以及電視台收視率和週邊廠商的買氣。唯一傷心難過的,只有忠誠的粉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