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LEAGUE+符合職業標準嗎? 亞洲職業籃球大車拚-制度篇

我這邊主要針對日本的B.LEAUGE、韓國的KBL、菲律賓的PBA三個亞洲的職業聯盟來做一下比拚。之所以不比較中國的CBA,除了CBA對於臺灣的球迷相對來說較為熟悉外,主要原因是因為CBA的整體市場、薪資與規模都已經可以說是世界第二的籃球職業聯盟,把P. LEAGUE+與其相比,其實意義不大,也不盡公平。

日韓菲三國職籃制度,一張表格說明白
可能有不少球迷對於這三國的比賽制度或規則不太熟悉,因此我先整理了下面的列表,讓大家明白P. LEAGUE+與其他三國聯賽的差異,下面也會針對三國聯盟做一些基本的介紹(中國CBA有放進列表當中,但是僅是給大家參考,下面文章不會做介紹)

聯盟

P.LEAUGE+

KBL

B.LEAUGE

PBA

CBA

所屬國家

臺灣

韓國

日本

菲律賓

中國

成立時間

2020年

1997年

2016年

1975年

1995年

球隊數量

6支

10支

一級22支
二級14支

12支

19支

每隊例行賽比賽場次

24場

54場

60場

分三個盃賽,每個盃賽一個每隊11場

46場

分區

未分區

分成南北二區,但是不影響比賽安排

分成東、中、西三區,同區的比賽場次較多。2020-21年改成東西兩區

未分區

分成南北兩區,同區的比賽場次較多

每隊洋將人數

註冊3名,登錄2名

登錄2名

登錄3名

登錄1名(主席盃與總統盃才可使用)

登錄2名

洋將上場限制

4節7人次,但第四節只能上場1人

4節都只能上場1個洋將

2人4節8人次,四節都可上場2人

1個洋將上場不受限制

外籍球員的上場時間為4節4人次、每節最多1人次,但上一賽季末四名可放寬為4節5人次(不過還有對戰全華班的規則,這邊不多做說明)

洋將身高限制

沒有限制

過去曾有兩名洋將加起來身高不超過400公分的,2020-2021年取消身高限制

沒有限制

依照盃賽與球隊的戰績而有所不同,通常以6呎10吋到6呎4吋為限制

沒有限制

亞洲外援&特殊身分

允許各隊一名華裔,一名外籍生

過去無制度,2020-21允許登錄日本球員視為本土球員(與B聯盟合作)

2020-21開始使用,但僅開放中國、韓國、臺灣、印尼、菲律賓五個國家,各隊允許一名

總督杯各隊均可使用

原本12名以外的球隊可以使用一名亞洲外援,2020-21年取消

歸化球員

戴維斯視為本土,但未說明未來歸化球員的身分

沒有設置,就算是已經歸化的的羅健兒也視為洋將出賽

每隊允許一名歸化球員,上場可不受洋將限制

無(但只要有菲律賓父母的歸化球員,就可以視為本土球員)



本土選秀

未定

有(1998實施)



有(1985年實施)

有(2014年實施)

主客場制











比賽時間

每節12分鐘

每節10分鐘

每節10分鐘

每節12分鐘

每節12分鐘

球員犯規次數

6次

5次

5次

6次

6次

聯賽日程

 12月~4月

11月~4月

9月~5月

菲律賓盃:1~5月
主席盃:5~8月
總督盃9~1月

10月~3月

升降級制





一級與二級的球隊會打升降賽



2004年取消

季後賽晉級

 4隊取3隊

10球隊取6支球隊晉級

20支球隊取8支球隊晉級

12支球隊取8支球隊晉級

19支球隊取12支球隊晉級

季後賽規則

季後賽由季賽排名2、3名隊伍先行交手,勝者再與排名第1名隊伍爭奪最終冠軍,採取五戰三勝制

種子制度,第一輪、第二輪五戰三勝(主客場制)

種子制度,各輪均採先得2勝的制度,比賽場地在例行賽戰績較好的球隊舉行

每一個盃賽都舉行季後賽。第一輪三戰兩勝,第二輪五戰三勝

例行賽前四強第一輪輪空,前三輪分別採取三戰兩勝制、五戰三勝制與七戰四勝制(主客場制)

冠軍賽規則

七戰四勝制

七戰四勝制,例行賽戰績較好的有主場優勢

2020年以前為一戰決勝制,2020-21年改為2勝制,比賽場地在第三方中立地,不實施主客場制

七戰四勝制(每一個盃賽都是)

七戰四勝制,例行賽戰績較好的有主場優勢

 

備註:以上規則均以2020-2021的規則為準,但PBA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2020年取消了兩個盃賽,所以此處賽制以2019年慣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