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gue+週報:塔壁的使用說明書?從田浩的Lob Pass開始

1. 塔壁的使用說明書?從田浩的Lob Pass開始

能跟高個子同隊打球,相信是許多人自幼時的憧憬。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如願找到了「很高的」隊友,或是球隊裡來了一個很棒的內線,卻反而打得綁手綁腳、不知所措,開始怨嘆現實不如想像中美好。

快攻打不起來、回防變得緩慢,隊伍多了一個在場上練折返跑的巨人,可能還留露著「拿不到球」的無奈神情。

事實上,這不是誰的錯,更不是無法解決的詛咒--近期的新竹攻城獅,就用行動為我們帶來了很好的證明。



過去幾週,塔壁在進攻端的數據,並沒有顯著的進步。但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只要能讓他在離籃框近一點的地方拿到球,對手通常只能賠犯規、「賭」罰球。

這點在Game 21得到最好的印證,沒有太複雜的跑位、沒有太精緻的戰術,而是回到「傳球」的根本,讓塔壁的破壞力發揮到新的高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塔壁的體能正逐漸恢復,雖然沒辦法單用力量「卡」出好的位置,但也足以讓他清出一塊能接到球的空間。

有句話說「You can teach ball, but you can’t teach tall」,「身高」就是如此現實,而塔壁正是這方面的代言人。

有別於以往,攻城獅的球員們降低高吊球的失誤,能掌握正確的時機,把球穩穩交到塔壁手上。其中表現最亮眼的,當屬22歲的田浩。



攻城獅年輕、天賦異稟的後衛群中,高國豪能帶起優異的攻防轉換、林明毅展現沉著穩定的組織能力,田浩則延續UBA、HBL的創意打法,不受常規拘束。

面對領航猿的Game 21,田浩屢次在進攻端「拋」出優美的弧線,讓塔壁能在想要的位置接球,十分善用塔壁超出常規的臂展(包含一次驚人的邊線發球)。

另外,田浩也明白「傳球」不該侷限於「點」對「點」,有好幾次瞄準著特定「區塊」,讓塔壁能在接球的同時,移動到更理想的進攻位置,成功創造Leading Pass。

一般來說,這樣的高吊球必須「反直覺」--畢竟打球打了一輩子,也不一定會碰到如此鶴立雞群的隊友。而田浩大膽、奔放的打法,正好能與這樣的狀況契合。

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理學的研究曾指出「比起新手,老手面對改變的調整時間會更久」,選手們在長年訓練下,想必會產生特定的「習慣」,空間感、傳球角度的計算也包含在內。

尤其塔壁是個超乎常理、與常識衝突的存在,至少就「身高」來說是如此。經歷了磨合期,很高興能見到攻城獅逐步找出解決之道。



除了助攻,田浩也有數次精彩的切入、得分。本來就因為速度能讓對手提防,命中率上升則讓他更能吸引防守者,創造傳球機會。

當然,塔壁這場在進攻端的好表現,不單單只是田浩一個人的功勞,成力煥、潘冠翰、李家瑞… … 等鋒線群,也在外圍拉開空間,成功扮演傳球的角色。

雷特(Julian Wright)也透過切入後的分球、破解區域時上中打「High-Low」,營造出多樣化的進攻選擇。眼前的成果讓「傳得剛剛好」聽起來很簡單,但我們都知道,這些是需要時間練習的。

執行擋拆時,塔壁作為掩護者常常只能做到「擋」,卻跟不上之後的Roll in。雖然成功犧牲「換」掉防守者,但也讓隊友接下來的動向變得好猜,例如:只能在中距離勉強跳投。

攤開對位的球員,這場面對的幾位內線,高度都不像塞瑟夫、曾祥鈞能起到牽制作用;老經驗的Davis有著良好的站位,但也因為連日征戰略顯疲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目前的塔壁並不是無敵的,各隊也勢必會找出方法,試圖對付如此顯眼的他--然而身高依舊是擺在那裡,無須做勉強的事,打得簡單、有效才是正解。

像是在塔壁要位的過程中,隊上的前鋒會設立空手掩護,讓他更容易走到想要的位子,既彌補他對抗性的不足,還能碰碰運氣製造「錯位」優勢,就是個可以繼續實行的辦法。




2. 防守以外的X因子:林書緯、簡偉儒輪流開火

擊敗夢想家之後,富邦勇士成為率先取得「10勝」的隊伍。在這場比賽,張宗憲的優異防守讓「單月最佳球員」塔克的兇猛火力失靈,無疑是致勝功臣。

不過,我們也要提一下這週表現優異的兩位重要成員--林書緯、簡偉儒。